发布时间:10小时前
类别:新品推荐
阅读:0
摘要:
全场景构网技术破题新能源并网难题 风光主力电源之路提速
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数字能源展2025一场重磅低碳产业论坛上,一场关乎全球能源转型未来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论坛主题直指当前能源革命的核心挑战——“全场景构网技术,加速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来自全球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突破新能源间歇性瓶颈,构建以风光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正从补充能源走向舞台中央。然而,其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却成为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最大障碍。如何让“看天吃饭”的风光能源成为可靠的主力电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必须攻克的关键命题。
“能源转型不是简单的电源替换,而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深刻变革。”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在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风电光伏要想成为主力电源,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稳定性、经济性和并网友好性。”
论坛上,“全场景构网技术”作为破题之道被频频提及。该技术通过创新电网架构和运行模式,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桃园展示了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增强电网稳定性。“通过智能调度和快速响应,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平抑风光发电的波动,为电网提供惯性支撑,提高新能源渗透率下的系统运行稳定性。”
构网型新能源电站作为新兴解决方案备受关注。与传统跟网型技术不同,构网型技术能够自主构建和维持电网稳定,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甚至具备黑启动能力,极大提升了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可靠性。
论坛专家指出,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需要多元技术路径协同发力。
在发电侧,风光功率预测技术精度持续提升。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能够提前72小时准确预测风光出力,为电网调度提供可靠依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其风电短期预测精度已达90%以上,光伏预测精度超过95%。
在电网侧,柔性直流输电、智能调度系统等先进技术正加快部署。国家电网公司分享了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经验,这一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成功解决了张北地区风光能源大规模外送和消纳问题。
在用电侧,需求响应机制逐渐成熟。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可在新能源大发时增加负荷,在出力不足时减少负荷,形成“源随荷动”与“荷随源动”相结合的互动模式。
多位专家强调,能源转型需要系统思维,不能孤立看待技术问题。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还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应加快电力市场建设,通过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机制设计,为灵活性资源提供合理回报机制。”
政策支持同样关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透露,我国正在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线图,将加大构网型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示范项目建设。
论坛期间,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分享了国际合作案例。在非洲,多个国家通过跨国电网互联,实现水电、光伏和风电互补,有效解决了单一能源间歇性问题。
欧洲能源智库代表介绍了北海海上风电并网经验:“通过建设海上电网枢纽,连接多个国家风电项目,不仅降低了并网成本,还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这些案例表明,国际合作与区域协调可有效应对新能源间歇性挑战,加速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随着全场景构网技术不断成熟和成本下降,风光能源成为主力电源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预计到2030年,全球风光发电占比将超过25%,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可能达到50%。构网型储能成本预计下降40%以上,智能调度系统将广泛部署,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将得到有力保障。
论坛最后发布了《全场景构网技术深圳宣言》,呼吁全球能源领域加强技术合作、经验共享和政策协同,共同推动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
正如论坛主席总结所言:“当我们成功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难题,构建起以风光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不仅将迎来清洁低碳的能源未来,更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2024 gkzhan.com A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6008810号-21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