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基建加速AI普惠,未来十年内有望实现90%智能体普及率

发布时间:2025-9-12

类别:行业动态

阅读:0

摘要:

中国智能基建加速AI普惠,未来十年内有望实现90%智能体普及率

从电气革命到信息时代,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如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5亿千瓦,建成了覆盖99%以上人口的移动通信网络,5G基站数超过210万个。这些基础设施让电力和移动互联网成为普惠性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中国正再次展现出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卓越能力。专家预测,实现90%的智能体普及率,让AI技术真正惠及全民,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关键支撑。

从电力网到算力网:基础设施的演进

回顾历史,中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1949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185万千瓦,到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了超过1350倍。同样,在通信领域,从1G时代的空白到5G时代的全球领先,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网络,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12亿。

“基础设施的普惠性决定了技术的普及程度。”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表示,“没有电力普及就没有家电普及,没有网络覆盖就没有移动互联网繁荣,同样,没有智能基础设施支撑,AI普惠就无从谈起。”

智能基建:AI普惠的基石

智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算力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算法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其中,算力中心如同AI时代的“发电厂”,数据处理中心如同“变电站”,而算法平台则是“配电网络”。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总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国家实施的“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将东部产生的数据输送到西部进行存储和计算,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偏远地区,边缘计算节点的建设让当地居民无需依赖遥远的云端数据中心也能享受低延迟的AI服务。这些边缘节点类似于“微型电站”,为智能应用提供本地化算力支持。

突破瓶颈:成本、人才与标准

尽管发展迅速,中国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算力成本高昂、专业人才短缺、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AI技术的普及应用。

为降低算力成本,国内科技企业正在开发专用AI芯片,性能提升的同时大幅降低功耗。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在2022年已将人工智能专业纳入全国高校学科建设体系,每年培养数万名专业人才。

标准制定也在加速进行。全国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布20多项国家标准,覆盖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

普惠未来:智能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智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AI技术正加速融入日常生活。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全国1万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在教育行业,智能教育平台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

制造业是AI应用的另一大场景。全国已建成超过2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

专家预测,随着智能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到2030年,中国有望实现90%的智能体普及率,人工智能将像电力和互联网一样,成为人人可享的基础服务。

“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乎技术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只有让每个人都能便捷、低成本地使用AI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普惠发展。”

从电力网到互联网,再到智能算力网,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坚持以普惠为目标。随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的加快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将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人民生活带来新便利。


今日

焦点

/FOCUS

更多 >

PDF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IC型号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Copyright 2024 gkzhan.com A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6008810号-21 京

0.154756s